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我們是每天污水處理量最多的國家,超過了美國和歐盟,是污水處理大國,但絕不是強國,我們的污泥問題好多還在初級再初級的階段。”在“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對于中國的污泥處理處置如是表達。他認為,我國污泥的處理處置,要考慮頂層思維。基于發展現實,他表示,我們的污泥處理處置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越,領先世界。
生態文明要恢復資源 污泥應“入土為安”
張悅指出,現階段來講,污泥給社會、政府和企業都帶來了麻煩,“肯定是敵人”。但由于政策缺失、資金缺乏、意識淡薄、技術落后等等一系列因素,仍然約有80%的污泥未經穩定化處理。污泥被隨意堆放和非法丟棄、排放的事情經常發生。污泥即便得到處理處置,其二次污染問題仍未被高度重視和有效解決,儼然猶如“路人”待遇。
“面對現實,我們的思想不應該淪陷”,張悅說。他呼吁行業不應再任由這種狀況繼續“沉淪”。相反,行業應讓污泥成為“貴人”,可以將此作為一種機會,讓思想迎風“飛翔”。
張悅認為,從百年活性污泥法中,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到微生物所帶來的價值。微生物的作用是創新性質的,它是支撐自然界得以循環再生、新陳代謝并且生生不息的基礎物質。與此相應,新政府生態文明的提法,超越了之前的好多說法。
“過去,我們是開發和節約并重,發展和保護并重,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我們是從改人開始,而不是變天,是改變人的一些思想、觀念和行為,尤其是開發發展中間的一些不良現象。”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以自然恢復為主,要恢復資源,不是改造資源。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污泥處理處置的資源化是發展的方向。
在他看來,污泥處理處置需遵循“污泥全消納、能量全平衡、過程全綠色、經濟可持續”的原則。污泥處理處置是系統性問題,“要深度與廣度結合,要素與系統統一,專業與跨界創新,要敢于跨界。”
他認為國內污泥處理處置有三種思維模式:灰色、綠色、藍色。灰色思維是單一目標的孤島思維,一利百害,人天相悖,會引發串聯問題;綠色思維是多個目標的聯系思維,內外兼顧,人天相容,但產生成本問題;藍色思維是綜合目標的系統思維,使各要素之間形成串聯循環,達到人天兩利、社會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
而污泥的歸宿是污泥處理處置的終極問題,它決定了污泥處理的一系列環節。張悅認為,“污泥來自污水,污水來自糞便,糞便來自食物,食物來自土地”,污泥與土地之間本就存在天然的聯系,污泥本源還是在土地,從哪兒來,回哪兒去,符合天然的循環規律。
雖然政府在污泥土地利用方面有諸多限制,但目前,“在污泥方面開了一道門縫,指出未經處理處置達標的污泥,不再用于農田,”張悅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面對污泥問題權衡利弊的結果。他形象地將污泥的達標與否喻為“羊”和“狗”——“這政策雖有‘禁止’卻不是棒打天下,它成為了一個打狗棍,狗是應該打,但是如果是羊,就不應該打,把污泥從狗變成羊,那就打不著了。”
他認為,中國的污泥處理處置雖為后起之秀,但是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標準,污泥“入土”的發展方向已經清晰可見。盡管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是已經窺見到了“骨頭里的肉”。“未來,我覺得,藍色經濟在自然社會中能把污泥創造成一種新的財富”——“污水是原料,污泥可聚寶”,“以泥促水,資源再生,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
污泥處理處置需系統保障 四大優勢有望彎道超越
從發展的角度,張悅認為,污泥處理處置的現實也是很豐滿的,未來污泥市場不只是超越,應是全面掛帥,污泥資源化可能會引發污水、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革命,中國應該領先世界。
發達國家雖然起步較早,市場更成熟,但張悅介紹,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正“面臨著成熟的煩惱”,具體如:污泥處理處置使用傳統的消化處置效率低;污泥干化的耗能高;焚燒產生大量的排放,對環境污染嚴重;污泥堆肥進入農業的限制標準多等等,以及在資源化的新準則下,生物質利用興起,要求低碳化、強調有機質的綜合利用,這些趨勢都對污泥處理處置提出了多重挑戰。英國、法國的一些污泥處理處置甚至常年停滯無法運行。
在新的全球氣候形勢下和能源格局變化中,發達國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變革,張悅認為,這恰恰讓中國有了后起追趕、同跑競技的機會。
歸納起來,張悅認為,中國起碼有四個優勢給了我們迎頭趕上并彎道超越的機會:
首先,日益嚴峻的環境資源形勢,低碳減排的內外壓力,污泥污染呈現出高風險,之前被視為“路人”的污泥處理處置問題正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按照“十二五”規劃至2015年,重點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以預期看,“十二五”末,污泥市場正迎來爆發期。
其次,中國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我們十年走了發達國家一百年的歷程,今天,我們成了污水日處理量最多的國家,超過了美國和歐盟,同樣也成為污泥處理處置大國。中國污泥處理處置雖然起步晚,但沒有走過彎路,汲取了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抓住了歷史新需求,負擔較輕、可以跑的更快些,多學一些創新。如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好看的畫。同時,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可以有錢做很多事,認真為大眾服務,著眼長期利益。比如,前不久,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國家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發并運行的中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系統就獲得了國際水協2014年度的運營/管理全球大獎。
再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高層執政理念轉變,對政績考核有了新標準新要求”,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制度優勢”。
第四,張悅認為,藍色思維下的污泥資源化方向可能引發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的革命,而這場革命中,中國有能力開發出最好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形成自己的優秀案例。
據記者了解,國內不少企業已經在探索之路上有所收獲,如裕川環境的“微生物蛋白提取方式的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據介紹,該技術工藝流程簡潔,水解溫度顯著低于其他水解技術,節約能耗,水解后的污泥可直接進行固液分離,利用污泥微生物蛋白可生產蛋白泡沫滅火劑、泡沫混凝土發泡劑,還可加工制造有機肥,污泥殘渣可用做覆土、綠化土,土壤改良劑和建筑材料等。利用這項技術,污泥減量化達到70%以上。
另如襄陽污泥處理工程,規模300t/d,采用脫水污泥高溫熱水解、厭氧消化、機械脫水、干化處理工藝,生產的生物質能源(沼氣),在滿足自用后,部分經提純用于向社會車輛供氣,另一處理產物——生物質炭土用于苗木栽培和移植。
張悅指出,污泥處理處置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內外部各要素之間的影響和聯系無法割裂——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場讓你活得好,治污剛剛夠溫飽,循環才能長肥膘: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使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有了支撐。但企業想要真正存活,還是要增強市場競爭力,遵循市場規則,從治污的產業鏈中獲取經濟效益。
對于中國的污泥處理處置的未來,張悅非常樂觀,他說,如果2013年是破冰之旅,今年就是春風拂面,明年將是艷陽高照。
來源:中國固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