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只有降低固定成本以及財務費用,使垃圾收運處理費用降到與支付能力相適應的水平,才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村鎮垃圾收運處理領域
●城市生活垃圾收運市場盈利空間不大,參與的企業缺乏積極性,除非政府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現有的生活垃圾收運支出
●村鎮生活垃圾收運服務范圍大,但人口密度低,收運成本顯著高于城市,簡單的市場化將超出村鎮現有的支付能力
環衛行業市場化的實踐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目前,各個城市都在進行一些有益探索。環衛市場化的目標是,理順政府與社會、企業、市場的關系,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運轉高效的環衛作業服務市場,實現市場機制對市容環衛事業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最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環衛管理水平。環衛管理市場化是環衛行業改革的方向。
市場化的前提必須是可盈利的,如果不能盈利,就難以吸引社會投資
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有多重屬性,是市政公益事業,是環保產業,也是現代服務業。
從現代服務業角度分析,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以市場為動力推動其發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眾所周知,市場化可以提高效率,但市場化的前提必須是可盈利的,如果不能盈利,就難以吸引社會投資。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投資競爭激烈,有規模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其盈利模式是清晰的,盈利狀況也是基本可以預期的,往往焚燒生活垃圾量也有政府保底。但是,對于縣級以下的垃圾處理,由于規模小,垃圾補貼的支付能力弱,同樣是垃圾焚燒發電廠,其盈利狀況卻大有不同。
例如,某縣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由于經濟條件限制,短期內還難以將垃圾收集服務范圍覆蓋到全縣,只能覆蓋到縣城以及縣城附近的鄉鎮。而一個3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企業以BOT方式建設運營這樣規模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按照合理投資收益率估算(采用爐排爐技術工藝),垃圾補貼收入應該120元/噸,而這個縣所在省的省會城市以BOT形式建設20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活垃圾補貼只有60元/噸。
也就是說,完全以市場化的方式(如BOT),同樣焚燒處理1噸垃圾,縣城需要支付120元/噸,高出省會城市1倍,而縣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往往比省會城市低出很多。這種狀況下,簡單用市場方式是難以推進的。
此外,考慮到村鎮人口密度低,人口集中度低,無論是垃圾收集運輸還是處理,其總成本都要顯著高于城市。而且村鎮經濟發展與收入水平又往往明顯落后于城市。
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為例,固定成本以及財務費用占總成本約2/3,只有降低這部分費用,使垃圾收運處理費用降到與支付能力相適應的水平,才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村鎮垃圾收運處理領域。這就需要引入新的市場模式,比如PPP模式。
還是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如果政府注入1/2以上的總投資,企業按1/2的投資計算財務費用和折舊,焚燒垃圾處理費用也就能大幅度降下來,降到地方可以承受的水平。如果說垃圾焚燒發電的電價補貼啟動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市場,那么對于縣級以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需要再增加投資補助,才能啟動市場。
城市生活垃圾收運市場小,盈利空間不大,村鎮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是待發育的市場
當然,通過市場化購買服務的方式,理想的狀況是購買高效管理、先進技術與經驗。但現實是復雜的,特別是在監管體系不到位的情況下,失敗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有虛假投資、虛假技術,政府的錢花了,沒有購買到應有的服務,原有的垃圾問題依然如故。
垃圾處理市場,有人看到劣幣驅逐良幣,因為好的技術、嚴格的管理必然成本高,而競爭市場往往是低價中標,真正具有技術經驗并能夠嚴格管理的公司不一定獲得項目,反而是有關系沒有技術經驗的公司獲得項目。也有人看到,市場沒有公平對待民營企業。
對于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市場,就城市已有的收運體系而言,并沒有多少市場空間。垃圾收運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現有的環衛工人大部分是合同工,他們的收入水平大多與當地最低收入水平接近。換言之,將現有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完全市場化,并沒有實際的動力來源。
這是因為盈利空間不大,參與的企業缺乏積極性,除非政府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現有的生活垃圾收運支出。但政府的改革動力往往是希望在現有基礎上減少支出,增加支出的改革,政府是不會積極推動的。
對于村鎮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這是一個待發育的市場。村鎮生活垃圾收運服務范圍大,但由于人口密度低,收運成本顯著高于城市,簡單的市場化將超出村鎮現有的支付能力。所以,同樣需要引入如PPP模式,把生活垃圾收運的日常支出降低到村鎮能夠接受的水平,這樣的市場化才有發展空間。
至于生活垃圾收運服務是由第三方企業提供,還是由生活垃圾處理企業直接提供,并沒有優劣之分,這需要根據現實條件確定。但不管哪種方式,關鍵點是如何監管。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并不缺乏對市場化的感知,監管的缺失反而是軟肋。
這里再回過頭來思考,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是公益事業,市場化的目的是通過提高效率,讓公眾更多受益。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從現有的實踐看,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市場化往往會使公益變成公損。
(作者系中國城市建筑研究院總工程師)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