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一、《意見》出臺背景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步伐,強化運營管理,取得明顯成效,村鎮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一是切實加快設施建設。目前,全省1086個建制鎮中,有535個建有污水處理設施,約占建制鎮總數的50%,處理能力339萬噸/日;5790個農村新型社區中,3346個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占社區總數的58%,處理能力98萬噸/日。823個鄉鎮建有垃圾轉運設施,占鄉鎮總數的70%;6.5萬個行政村中,有5萬個建有垃圾收集點,占村莊總數的77%。二是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在污水處理方面,爭取中央財政資金8.87億元用于“十二五”期間重點鎮污水管網建設,省財政資金拿出4.3億元支持1000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在垃圾處理方面,省財政拿出4746萬元支持 553個村莊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據統計,2010年以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14.3億元用于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運行。三是強化運營管理。全省所有新建村鎮污水設施均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南水北調、小清河等流域重點保護區范圍內的村鎮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積極推動城市環衛管理服務向鄉鎮延伸,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垃圾收運體系,截至到2014年2月底全省90個縣(市、區)實現了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
各地在工作中,因地制宜,或采取市場化運作,或由政府主導,大力推進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如濰坊昌邑市實施市場化戰略,成立環衛公司負責保潔和垃圾收運,創造了城鄉環衛一體化的“昌邑模式”,這一模式現已走出濰坊,走出山東,全國有8個省、60多個縣(市、區)的城鄉環衛工作由昌邑環衛公司承包接管;萊蕪市采取政府主導模式處理村鎮生活垃圾,市、區、鎮和村集體共同承擔村鎮保潔和垃圾收運費用;威海市所有建制鎮全部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93%,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雖然我省的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生態省建設的目標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省政府出臺《意見》的目的是:加快全省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底,全省70%的建制鎮駐地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小清河流域80%的建制鎮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污水收集管網逐步完善;所有農村新型社區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全部村鎮建立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實現“村收集、鎮(鄉)轉運、縣(市、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集中處理體系。
二、《意見》主要內容
《意見》把完善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作為建設“美麗山東”、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鄉建設發展水平的重點工作,主要從規劃建設、籌措資金、優惠政策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推進措施。
(一)加強規劃建設。一是完善設施規劃。各地要按照國家和省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運行管理有關政策法規和業務技術規范的要求,根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人口狀況、地形地貌等特點,遵循“城鄉一體、區域統籌、適度超前、經濟適用”的原則,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編制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設施、縣域垃圾處理場、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明確建設規模和時序。二是合理確定工藝布局。各地要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科學確定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工藝布局。按照“城(廠)邊接管、就近聯建、鼓勵獨建”的原則,靠近城市周邊的村鎮,可將污水納入城市污水廠集中處理;靠近工業園區的村鎮,可將污水納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以工業污水處理帶動周邊村鎮生活污水處理;提倡相鄰鄉鎮聯合建設污水處理廠,實現區域統籌、共建共享;人口密度較低、水環境容量較大的地方以及地處非環境敏感區的建制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據實際條件采用“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處理工藝,鼓勵采用自然、生態的污水處理方式。每個鄉鎮要建設一個以上垃圾中轉站(場),每個村莊要因地制宜建設若干垃圾收集點;距縣(市、區)現有垃圾處理場超過20公里的鄉鎮,可依據規劃合理選址建設新的垃圾處理場。三是加快設施建設。各地要依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分年度列出項目實施計劃,并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項目前期準備工作,落實項目用地,妥善解決項目建設中涉及到的立項審批、規劃設計、征地拆遷等基礎工作,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對政府投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逐步推行項目代建制,規范項目建設管理主體行為,建立責權明確、制約有效、科學規范的項目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嚴格控制工程造價,確保工程質量。四是注重設施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垃圾收運設施要和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場)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建成并投入運營。按照“廠網配套”的要求推進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選擇有資質的專業設計和施工單位進行設計與施工。新建管道要嚴格執行雨污分流制。要根據村鎮人口規模、經濟實力、自然條件等因素,配置垃圾收集容器和設施,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購置垃圾轉運密閉車輛,建立健全村鎮環衛保潔隊伍,確保垃圾應收盡收。
(二)確保建設運行資金。一是多渠道籌集村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意見》提出,各地要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建立政府財政投入、銀行貸款、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和積極爭取國家環境治理資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體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放開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采取合資、合作、PPP、BOT、TOT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二是適時征收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費。省物價、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要研究制訂村鎮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指導各地建立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建有污水處理廠的鄉鎮范圍內,對向污水處理廠管網排放污水的用水戶,適時征收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授權各縣(市、區)政府制定;在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處理的縣(市、區),應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具體辦法授權市政府制定。各地要結合自身實際,逐步將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費標準調整到保本微利水平;調整不到位的,政府財政要給予補貼。加大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費征收力度,嚴格按照規定標準足額征收,不得擅自減免,切實提高收繳率。鼓勵農村(社區)集體收入補貼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經費,采用“一事一議”政策解決部分資金問題。
(三)落實優惠政策。一是用地優惠。《意見》提出,各地應優先保障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用地,及時辦理用地手續。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鄉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用地可采取劃撥方式供地。二是用電優惠。村鎮污水垃圾處理生產用電受電變壓器容量在315 千伏安以上的,按照大工業電價執行。支持電廠焚燒處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對發電企業按污泥處理量適當給予電價補貼。對符合固定資產投資審批程序的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發電項目積極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三是稅收優惠。按規定對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免征增值稅。
三、《意見》落實措施
下一步,我們重點加快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和管網配套建設,提高污水集中處理率;推進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和運行監管,提高垃圾收運率,確保按期完成省政府確定的工作目標。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
一是編制印發規劃。目前我廳已編制《山東省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2014—2016年)》,將建設任務分年度分解落實到具體建制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我們將按程序盡快印發《規劃》,指導各地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二是積極落實建設資金。督促各地積極落實地方配套資金,統籌調配地方可用財力,有效整合各項涉及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項目建設資金,盡最大努力保證鄉鎮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資金需要。積極吸引社會化、市場化資金投資建設。積極利用銀行貸款,為鼓勵鄉鎮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項目向銀行貸款。組織各市做好項目前期準備,爭取國家相關補助資金支持。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積極推動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工藝的研發、示范和推廣,篩選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環境友好的工藝流程和處理路線,加強技術指導。積極開展示范工程、產業化示范工程和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帶動市場需求,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圍繞提高生活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水平的需要,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建設和培養。
四是加強監督管理。開展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工作督察,實行一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對工程建設進展緩慢、運行不正常的進行重點督察,必要時進行工作約談和通報批評,對不能完成任務、污水處理廠運行不正常、屢查屢改屢犯等情節嚴重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四、設施建設原則
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引入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參與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積極性。
二是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充分考慮我省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合理確定規劃的目標和任務,有步驟、分階段地規劃建設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工程及相關配套設施。
三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結合當地資源環境狀況,科學確定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設施建設的目標、規模、處理工藝、投資估算和實施計劃,加強對項目建設的條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審核。
四是技術適宜,經濟可行。新建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與垃圾收運設施要選擇“低成本、易管理”的處理工藝。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的核心處理單元應模塊化、標準化、集成化生產制造,設備儀器儀表安裝應便于檢修,自動化程度盡量滿足無人值守要求。
五是城鄉統籌,區域共享。在縣域范圍內合理布局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生活污水垃圾的處理設施,逐步建立“全面覆蓋、設施完好、運行安全、保障有力”的運行體系。
技術支持:資海科技COPYRIGHT ? 山東國環投資環保有限公司 備案號:魯ICP備120168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