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環保產業的“春天”似乎真的來了。
不斷發生的污染事件,促使政府加大了環境治理的力度。就在上個月,號稱“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剛剛通過表決。在此背景下召開的第15屆中國環博會自然備受矚目。
此前5月13日,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向媒體通報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調查情況時表示,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還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由此可見,要想成為支柱產業,環保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意好了
今年以來,河北德龍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雅瓊明顯感覺到水處理企業的日子比原來好過了。
“2007年,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5個人,生存很艱難。”李雅瓊說,那個時候很多排污企業都沒有安裝污水處理設備,或者安裝了也不運行。企業在污水處理方面的需求很小,他們公司幾乎沒有生意。
而最近兩年,隨著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力度逐漸加大,開始有排污企業主動找上門來,企業訂單越來越多。
此外,政府市政建設方面的訂單也比以前多了。尤其是今年,李雅瓊發現很多地方都開始上馬河道治理項目,由于河道治理比污水處理的技術要求低,更加容易實現,同時政府方面又能提供較高的補貼,所以這一領域迅速成為該公司的利潤增長點之一。
如今,他們公司的員工數量已經增長到272人,比成立之初增加了50多倍。
其實,不光是水處理企業,《華夏時報》記者在環博會水展、固廢展、大氣展、場地修復展等多個展廳走訪發現,無論是從事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還是主營給水/排水與下水道,相關企業普遍都表示近兩年來的生意比以前好了,同時競爭也比以前激烈了。
最明顯的就是空氣凈化器行業,本報記者在“空氣凈化器(中國)行業聯盟”展臺看到,10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里,集中了大約60家空氣凈化器企業,價格也從2000元以下到5000元以上不等。杭州盛大高科技機電有限公司區域經理羊勇向本報記者表示,空氣凈化器行業目前正處于“江湖混戰”的階段。
環保產業好轉,接受采訪的企業普遍認為這與國家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強有關。2013年,蔓延全國的霧霾迫使政府出臺了“大氣十條”。今年,各地頻發的水污染事故和土壤污染事件又讓“清潔水治理行動計劃”和“土壤治理行動計劃”出臺的進度加快。
根據環保部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調查結果顯示,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環保相關產業的從業單位增加了104.9%,從業人數增加了100.3%,漲幅都達到一倍。另外兩項數據,營業收入增加了572.6%,營業利潤增加了605.0%,更是實現了5-6倍的增長。
資本市場的困惑
雖然目前環保產業很“熱”,很多地方都聲稱要將環保產業打造成當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支柱產業,但環保股卻跌得很厲害,這種現象如何解釋?5月20日,在2014年中國環博會高峰論壇上,主持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的這個問題一經拋出,立刻引發嘉賓的熱烈討論。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陳俊華表示,從年初至今,龍頭環保股下跌了大約20%,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去年環保股“實在太火爆了”,漲幅大都在50%-100%左右,基金經理人追求落袋為安,將收益變現給環保股造成了很大的拋壓;二是經濟大環境不好,國家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支持環保和淘汰落后產能,大部分人認為政策不明朗,所以造成了市場冷淡的情況。
另外,基金經理們的一大困惑是,目前在資本市場上可選的環保股標的太少了,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公司不超過10只,能夠報得上名字的公司,香港不超過5只,國內也不超過5只。基金經理們認為研究環保行業性價比不高,要花很大精力研究一個并不很大的公司,而且還存在風險。
海通開元投資公司執行總經理呂曉也表示,環保產業具有類似公用事業的屬性,投資周期長,投資量大,回報卻較為平穩,這肯定與基金經理的傳統投資理念相沖突。而她接觸過的大量環保企業,很多具有很好的技術,但是由于領域過于狹窄,推廣起來很困難。
對此,陳俊華呼吁,環保企業一定要重視資本市場,無論是資金還是企業知名度方面,資本市場都是環保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對于來自資本市場的召喚,環保企業卻保持著警惕。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表示,金融業是典型的“錦上添花”的行業,對于企業的融資,他的建議是:“看好自己的股權,不要被投資機構忽悠了。”他認為,一次發40%的股權給投資機構,再想融資就沒有空間了。另外,還要管理好自己的應收賬款,環保行業的應收賬款普遍較大,基本占到當年收入的50%左右,如果把這一塊管理好,債務性融資就能減少一些。
不過,也有環保企業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北京曉清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小清表示,從2010年開始,他們公司相繼引進了兩筆風投,現在他們正在積極謀求上市、借殼或者并購,通過多種融資手段來解決資金問題。他認為,今后10年對于環保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將是環保產業的黃金十年,如果把握不住,機會就沒有了。
GDP占比不足1%
雖然各界一致看好環保產業的未來,但從現狀來看,環保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然有限。
據5月初環保部發布的《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的從業單位約1.3萬家,營業收入3700億元,從業單位的年平均營業收入僅為285萬元。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還遠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有的領域,企業想進還進不去。以前不久引發關注的杭州垃圾焚燒事件為例,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珞表示,他們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垃圾焚燒的企業之一,又是杭州的本土企業。早在6年前,就向當地政府表達過希望幫助運營垃圾焚燒項目的意愿,但政府還是希望自己來投資。
還有的領域,由于政府的重視力度不足,目前企業連運營模式都沒有找到。以土壤修復為例,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該領域像早期的工業廢水治理,沒人重視、沒人監督,也沒有標準,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這一領域目前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
文一波表示,目前整個中國的環保板塊,其實都不存在技術問題,也不是資金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機制問題。需要政府制定標準、加強監督,讓法律真正落地,只有這樣才能讓市場成長起來。
20日,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曾在會上表示,環保部近期將出臺關于加強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把污染物監測、企業環境監測、設施運營等更多領域交給市場。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