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危廢被稱為危害環境的“毒瘤”。近幾年,我國在危險廢物的治理技術上雖已成熟,投資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由于近10年才剛剛起步,政府及公眾參與度仍較低,這導致在這方面公眾的環境意識不強,政府監管不足,危險廢物的去向及治理不明晰。再加上我國危險廢物排放量大,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處置區分不夠明確,技術有局限,企業有成本壓力,進一步治理危廢面臨不少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業內人士對危廢處置行業進行了專業分析,望能在業界引發討論。
● 目前我國危險廢物處置方式多以填埋、焚燒為主。集中處理增強了危廢處置系統的可維護性,但同時也會將成本轉嫁給企業
● 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不加區分地“一鍋燴”處置,是當今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種有違危廢處置標準的行為產生的“二次危廢”,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
自1989年參與簽署《巴塞爾公約》至今,我國危廢處置行業歷經近30年的積累成長,而近10年的發展尤其迅猛。
從最初的實驗探索階段(2001年我國發布第一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到如今的科學實踐階段(2012年發布《“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危廢處置行業逐漸得到社會各界關注。
技術有局限,企業承擔成本有壓力
集中處理會將成本轉嫁給企業,導致部分企業拒絕處理、偷排等現象
危險廢物治理包括無害化處理和安全處置兩個方面。目前,針對危險廢物的預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固化、化學及生化處理;最終處置技術包括:焚燒、安全填埋、土地利用及海洋處置。這些技術各有其特定的優勢,同時也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我國自2003年起便開始施行危廢處置收費制度,此舉加快了危廢行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危險廢物處置的良性循環。筆者針對我國工業危廢產量以及醫療垃圾產量排名靠前的省進行了危險廢物收費標準的調查,結果顯示,除劇毒性廢物,一般工業危廢依據來源及毒性,處置收費金額一般為1500元/噸~3000元/噸;醫療廢物處置收費金額為2000元/噸~3000元/噸。由此計算,2012年我國工業危廢處置費用高達1039.6億元;醫療廢物處置費用約為37億元。
其中,在工業危廢處置技術中,以固化填埋收費為最高,每噸約為3000元,其次為焚燒,每噸約為2700元,物理化學處理收費標準最低,為1500元/噸;特種危險廢物處置收費在8000元/噸。
目前我國危險廢物處置方式多以填埋、焚燒為主。集中處理既增強了危廢處置系統的可維護性,也改善了地區生態環境。但此舉的成本勢必會轉嫁到企業運營,這導致部分企業拒絕處理、偷排等現象,局部改善的環境問題仍不能扭轉整體環境局勢。
工業危廢分布側面反映環境狀況
工業危廢管理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工業化程度成正相關關系
危險廢物來源廣泛且復雜,其主要來自于工業行業、醫療服務行業、家庭以及具有重金屬或放射性物質的礦石開采等領域。其中,家庭危險廢物如油漆、溶劑油、電池等并不在法律的管制范圍之內,故往往與生活垃圾一并處置。據2010年我國首次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披露,2007年工業危廢的產生量已達到4574萬噸。
此外,通過民間數據調查發現,2004年湖南省有色金屬行業危廢產量達到12萬噸,而當年湖南省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為117萬噸,位居全國第三,且《公報》指出我國有色金屬冶煉廢物占全國工業危廢產量約8%。
通過以上條件,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危廢產量將有所增長。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工業危廢的處理處置能力將會有所提升。
工業危廢的分布側面反映了各地的環境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廠500余座(包括醫療廢物處置),其中山西、河南、云南、內蒙、西藏、寧夏等省(區)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廠數量最少,江蘇、遼寧、廣東、浙江、上海等省市數量最多,占總數量的2/3,其余各省市均有數量不等的處置廠。可見工業危險廢物管理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工業化程度成正相關關系。
醫療廢物處理不容忽視
醫院廢棄物重復使用、回流社會的現象十分普遍
自2003年的非典事件以后,政府加快了控制醫廢的步伐,連續出臺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還發布了一系列針對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的相關規劃和辦法,自此將醫療廢物正式加入危險廢物之列。
然而,現階段我國對醫院垃圾的處理卻不容樂觀,醫院廢棄物重復使用、回流社會的現象十分普遍。
2012年“3·15”晚會曝光了一起醫療垃圾變身“毒”玩具的新聞,隨即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同時也敲響了合理有效處置醫療垃圾的警鐘。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醫院24709家,床位數457.86萬張。以日床位利用率75%計算,則全國日床位使用數達到343.4萬張,日產生約3434噸的醫療廢物(由于2013年我國綜合醫院床位利用率約90%,社區醫院床位利用率約60%,故取75%)。
根據環保產業數據庫(JIEI Database)不完全統計,我國運行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有236家,日處置能力約為3463噸。可見,我國醫療廢物處置率基本可以滿足醫療廢物產生量。
隨著國家對環境監管力度的加大,更加嚴格、規范的醫療廢物安全處理工作勢在必行。根據JIEI Database不完全統計,現運行的醫療廢物處理工程主要以焚燒技術為主,占總量的71.5%,其中采用回轉窯焚燒爐及干餾熱解氣化焚燒爐技術各占半壁江山(其中干餾熱解氣化占37%,回轉窯焚燒占35%);其他方式如高溫蒸煮、化學消毒處理分別占處理量的21.4%和7.1%,處置工藝為破碎填埋和焚燒。
工業污泥規范化管理有盲區
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不加區分“一鍋燴”的處置方式須改變
2012年11月,《“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基本摸清危險廢物底數,規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雖然已加大針對危廢領域的重視力度,但同時也體現出我國危廢細分領域的不足,且處置過程也存在很大的管理規范化盲區,其代表是屬于工業危險廢物的工業污泥。
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不加區分地“一鍋燴”處置,是當今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種有違危廢處置標準的行為產生的“二次危廢”,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
根據JIEI Database不完全統計,我國2012年鋼鐵冶煉、造紙工業以及電鍍行業年產工業廢水分別為18.81億噸、35.74億噸和60億噸。如果忽略部分企業的偷排漏排行為,對這些毒性廢水全部經過妥善處理,將會產生約4000萬噸的工業污泥。
令人心驚的是,如此龐大數量的化工廢物,在現實中卻與城市污泥甚至生活垃圾“為伍”,一起進行常規的處理處置。這種做法不僅使得“無害化、資源化”成為一句空口號,而且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特別是將未經無害化的工業污泥進行填埋處置。但是目前,我國固廢的主流處置方式恰恰是土地填埋(78%的生活垃圾和70%的生活污泥處置方式為土地填埋)。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