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山東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奮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的山東畫卷在齊魯大地繪就舒展。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山東連獲“優秀”等次。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全省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達到95.4%。
一、堅定不移扛起政治責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明顯增強
省委、省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強化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注重精準施策、持續用力,有效促進了責任落實和觀念轉變。
思想認識日益深化。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做好環保工作的“指南針”、破解環保難題的“金鑰匙”、發展環保事業的“定盤星”,遇到難題自覺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中尋找答案。承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舉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企業、進機關,切實用黨的創新理論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各級各部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參與度、滿意度均創新高。深刻認識和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堅決糾治生態環保領域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最大限度避免對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綠色轉型、促進民生改善。
謀篇布局日益成熟。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用“五個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系統的總結、展望、部署和要求,即“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是九個方面主要成就之一,“生態環境美”是新時代強省五大內涵特征之一,“良好自然生態”是“六個一”發展思路之一,“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躍升”是“六個新躍升”奮斗目標之一,“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十二個方面”重點工作之一。2022年8月,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我們將其作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過程引領,奮力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上走在前、開新局。
責任體系日益完善。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出臺貫徹落實《關于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若干措施,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钡摹按蟓h?!备窬?。用好考核“指揮棒”,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督促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明責知責、擔責盡責,引領形成抓高水平環保、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合力。
二、堅定不移推進治污攻堅,主要環境指標連續刷新監測紀錄
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重要民心工程,圍繞藍天、碧水、凈土,實施聚力攻堅,一仗接著一仗打,生態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常態。緊盯重點行業,聚焦重點領域,抓實重點時段,以PM2.5治理為主線,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聯防聯控,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燃煤電廠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水泥、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扎實推進,具備條件的鋼鐵企業正全部爭創環??冃級。加快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推動國Ⅰ及以下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更新,高質量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和集中供熱替代。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補齊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短板。持續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優化預警分級標準和應急減排措施,實施差異化管控。2022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改善63.3%;優良天數比例為73.2%,較2013年提升33.2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2年的3.5天,降幅達94.2%。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重回身邊。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實施國控斷面精準管控,強化城鄉面源污染治理,協同推動重點流域河湖“保水質、增顏值”。構建完善“治用?!毕到y治理體系,加快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對城市和農村黑臭水體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堅持陸海統籌,構建完善區域-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加大水源涵養力度,完善“一河口一濕地”布局,控源截污、生態凈水,創建“美麗河湖”“美麗海灣”。2022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V類及以下水體連續兩年保持清零,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3%,黃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首次達到100%,近岸海域水質始終以Ⅰ、Ⅱ類海水為主。2023年近岸海域春、夏航次優良水質比例分別提升13.5個百分點和14.1個百分點,再創監測紀錄。
“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落實。強化源頭防控,把牢供地關口,確保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切實守護人居環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嚴格重點排污單位監管,對1596家企業實行強化管理,將536個關閉搬遷企業地塊納入優先監管。開展受污染耕地監督性監測,督促落實農用地分類管控措施。完成地下水國考點位周邊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全域推進“無廢城市” 建設,啟動新污染物治理,“洋垃圾” 實現“零進口”。整縣制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協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2023年以來,新增完成322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數量居全國第一。
東營黃河三角洲濕地
三、堅定不移實施保護修復,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努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美麗山東的亮麗名片。
生態保護持續強化。堅決扛牢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政治責任,全力打造生態保護樣板區。建立覆蓋全域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地落實。劃定陸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100萬畝,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試點生態質量指數(EQI)監測評估,開展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評估,探索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管體系。持續開展“綠盾” 行動,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全部整改銷號。出臺《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修訂實施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啟動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和10個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體系初步建立。
系統修復扎實開展。在全國率先印發《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優于全省平均水平。啟動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系統開展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統籌推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等生態修復項目,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100萬畝,累計完成造林1700萬畝以上,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488個,黃河三角洲年產原油近30萬噸的300處油井全部退出,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取得重大進展。獲批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陸海統籌生態治理與系統調控重點實驗室,填補了山東省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空白。
示范創建亮點紛呈。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為抓手,推進美麗山東建設規劃綱要落地。截至2022年,已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9個,總數居全國第一方陣。淄博馬踏湖、青島靈山灣分別摘取全國首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桂冠。威海桑溝灣、煙臺八角灣、長島廟島諸灣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數量居全國第一。組織兩屆生態文明“十強縣”評選。開展省級生態示范創建活動,74個地區成功創建達標。
四、堅定不移提升發展質量,綠色低碳轉型厚積成勢
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自覺將生態環保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倒逼動能轉換,引領發展轉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源頭治理取得突破。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接續實施兩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11萬家,壓減鋼鐵、煉油、電解鋁等落后產能,分別占全國的12%、36%、5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減排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76萬噸、氮氧化物88萬噸、化學需氧量59萬噸、氨氮6萬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8381.8萬千瓦、10年增長近16倍,光伏發電裝機居全國首位,萬元GDP能耗強度10年下降37%,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
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堅持立足省情、穩中求進,以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行“兩高”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和碳排放指標省級收儲調劑,確保增項目、增生產,不增排放、不增污染。2023年以來,全省累計審核“兩高”碳排放減量替代項目36個,減少碳排放303.94萬噸。開展近零碳示范創建,實施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碳足跡評價,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在全國率先出臺支持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的意見。指導重點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八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核查應納盡納、發電行業履約應履盡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占全國的53%。制定實施《山東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
要素保障有力有效。把加強重大項目生態環境要素保障作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對重大項目提前介入、跟進服務、全程保障。扎實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89.4%的建設項目僅需備案、無需環評審批,同類型基礎設施項目和同一園區內同類型小微企業項目實行“打捆審批”。已助力沿黃重點地區50個工業園區通過環保合規認定。積極推進省內排污權交易試點,運用市場化辦法破解要素瓶頸制約。在全國率先出臺金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省環保金融項目庫,爭取授信37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220.6億元。啟用省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和環保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環保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五、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實現重塑
著眼常態長效,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省級相關重要改革文件近50件,制定、修訂省級法規規章近20部、地方環境標準96個。省、市、縣三級全部成立生態環境委員會,河(湖)長制、灣長制、林長制等落地見效。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數量、案值均為全國第一。建立“1+N”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體系,在黃河流域率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全兌付,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理念成為共識。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創新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督察,切實推動重大問題解決。
監管能力持續提升。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垂管改革、按流域設置監管執法機構改革。初步構建起陸海統籌、天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成空氣自動監測站點1992個,位列全國第二;6478 家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設備全部聯網,位居全國第一;衛星遙感、激光雷達、移動走航等先進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全國第二個遙感分中心落戶山東。嚴懲重罰在線監測弄虛作假,確保監測數據質量。全面推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連續兩年獲全國第一,非現場執法占比達到38.4%。加強環評第三方機構執法監管,全國環評造假犯罪第一案“錦華案”偵結宣判,生態環境部和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均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安全防線不斷筑牢。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高度警覺,堅決守牢生態環境領域一排底線。定期組織環境應急演練,開展生態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建設危廢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對涉危廢違法犯罪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全面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實行放射源在線監控,國家區域核與輻射應急物資儲備庫落地山東。積極穩妥做好涉生態環境輿情引導處置,堅決避免發酵蔓延,守牢意識形態陣地。
下一步,山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認識和把握“五個重大關系”,按照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堅持環保為民、問題導向、系統觀念,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縱深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繪就新時代美麗山東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