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近年來,污染土地修復的急迫性,經由媒體網絡的廣泛傳布,已經被公眾所關注,并且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環境保護部新近出臺一系列的標準及技術導則,為引領污染土地修復工作起到一個規范的作用,也奠定未來環境修復事業良好發展的基礎。
污染修復,要以能重復再利用、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
污染土地修復方案的制訂,是修復工作的重要一環。如何制訂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一直是國際上各種大小規模污染場地管理的關鍵議題。事實上修復方案的制訂,是一個戰略規劃問題,必須要從較高的制高點來看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為什么要進行污染修復。
污染土地修復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要達標而已,應該要看更深層的終極目標,也就是這片土地未來還能持續再利用,而不是變成一片荒地。要知道,現在全球的綠地面積已經越來越少,未來必須盡量保留綠地,避免過度開發。同時盡量重復使用已經開發的土地,包括污染土地(也就是所謂的棕地),才能達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也就是說污染土地修復的目標,應該是要以能重復再利用、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而并不僅是以達標為滿足。因此污染土地修復,必須要針對未來的土地使用目的,評估未來的使用人、土地周遭居民、生態環境所可能面臨的污染風險,從而采取必要的手段去降低這些污染風險,促使土地可以重復再利用(工業用、住商用、甚至是農業用途)。這個概念,最近十年來已經在歐美等國家廣為采用,關鍵點是采用風險評估辦法,評估一個污染場地現有的污染風險、以及未來再利用土地時可接受的風險。這個評估方法,也已經具體呈現在環保部所頒布的《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顯示我國對于污染場地管理的思維架構已經與國際接軌。
進行修復前,需考慮修復工作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沖擊和效益
要評估土地的可持續發展,風險評估工作僅是其中一環,還有幾個原則是必需先考慮的。依據國外目前通行的污染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導則,進行污染土地修復前有三大議題應該考慮,也就是經濟、社會、環境方面,需考慮修復工作對于這三個議題的沖擊及效益。這三個議題各自有許多的指標、評估標準,來評估一個修復方案是否符合該污染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目前比較暢行的國際導則有:2008年美國環保署發布的綠色修復指引、美國可持續修復論壇(US SURF)、英國CLAIRE可持續修復論壇、歐洲工業污染土地聯盟(NICOLE)的可持續修復論壇等組織所推出的指引。
這些國際導則有些著重在理念論述,有些著重在技術落實,并且深度及廣度各有所出入。以英國CLAIRE可持續修復論壇的指引為例,有超過100項的因子需要量化評估。其中在環境議題內,修復工作期間可能造成的環境
沖擊是一個重要評估因子,包括可能造成的二次空氣污染、廢水排放、填埋場所需的額外環境空間資源等。在社會議題方面,土地周遭居民的溝通及意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此值得強調的是,目前國內一些場地,其修復期間所產生的二次污染造成了附近居民的抗議和環保局的關切,更凸顯了可持續性評估對于污染土地修復的重要性。
針對不同修復方案進行可持續性評估,最終得出涵蓋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的量化評估結果
修復工作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方面既有正面效益也有負面沖擊。比如,對于礦山污染的修復可以遏止污染持續擴大,保護下游農地及水源安全,但也可能面臨修復過程中二次污染帶來的環境風險及沖擊;為修復付出的金錢屬于經濟沖擊;而土地修復對于當地就業率的提升、對居民社會自我認同的增加、對于環境景觀的改善等屬于社會效益。
凡是環境方面的效益和沖擊都可以用“環境凈效益分析法”(NEBA)進行量化評估,評估結果可與修復花費帶來的經濟沖擊相互比較,再對各類社會效益作定性分析,并予以權重計分。
因此評估者可以采用這些導則,針對不同修復方案進行可持續性評估,最終得出涵蓋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的量化評估結果,以使決策者在不同修復方案之間做出客觀、公正、科學、經得起檢驗的選擇。同時,對污染場地可持續性的量化評估,還可以幫助決策者比較各污染場地的可持續性,作為各場地修復優先順序的判斷依據。
目前國內許多污染場地,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性的考慮,造成了許多“后遺癥”,比如前面講到的修復中的二次污染等環境沖擊。因此,對于一個污染場地,特別是復雜的污染場地,完整的土地可持續性評估相當重要。國內關于修復的政策正在逐漸落實,希望這一套策略管理模式能早日被引入。
來源:中國環境報